恒诺香书院
会员书架
首页 >玄幻小说 >雪中悍刀行 > 第两百八十六章 风雪铁骑下江南(九)

第两百八十六章 风雪铁骑下江南(九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徐凤年轻声说道:“北莽南下中原之路,离阳以前,自古以来大抵有两条路可以选,一是入北凉占西蜀,以西向东,居高临下。二是由蓟州门户南下,直插中原腹地,故而有三次进入大奉王朝京畿之灾。如今道路有三,除了攻打北凉蓟州,还多出一个两辽,原因很简单,离阳京城太靠北面,皇帝赵礼当年以君主当守边关国门为理由,驳回了京城南迁广陵江一带的提议。所以按照常理,北莽大军叩关辽东,只要获胜,便可直扑太安城,几乎算是一劳永逸之举。”

老和尚笑眯眯道:“王爷,可以说但是‘两字’了。”

这次不但是老谍子必须被袁左宗强行按住才没有拔刀砍人,就连始终冷眼旁观的徐偃兵都开始眉头紧皱,隐约有些几分怒气。

徐凤年不动声色道:“但是,但是有北凉三十万边军,最重要是十数万精锐骑军的存在,当然也因为有倾半国之力打造出来的两辽边防工事,两者并存,才让北莽不敢轻举妄动,一旦攻打太安城一月不下,北凉骑军就可以蓟州为核心的北方边境线作为粮草支撑,以最快度长途奔袭至辽东,如此一来,北莽大军就只能做困兽之斗,等到离阳南方各路勤王大军赶至,北莽绝无一分胜算。至于说北莽大军从中间的蓟州作为突破口,估计只会纸上谈兵的乡间秀才,都知道那是傻子才做得出的举措。那么,是不是说我们北凉边军对离阳,对中原就是责无旁贷,就是功不可没了?”

老和尚反问道:“以此推论,难道不是?”

徐凤年笑道:“不是,也是。关键就在于不管是朝廷还是北凉,都认为北凉铁骑只是徐家的私军,只认徐字王旗,不认圣旨,不认赵家天子。那么接下来有一个问题就摆在了徐赵两家的桌上,没有哪一方绕得开,徐骁当年就想过这个问题,自己的长子,如果是个既不随他爹也不随他娘的绣花枕头,那么能不能去太安城,当个不管风吹雨打的享乐驸马?或是去中原内地随便换一块藩地,做个太平王爷?我想离阳先帝赵惇更想过这个问题很多次,那就是怎么保证北莽先和北凉死磕的前提下,且保证北凉军权安稳过渡的前提下,能否为桀骜不驯的北凉换一个姓氏,换一个东家?中原朝野上下很多人都说春秋战事,换成只是出道比徐骁晚些的顾剑棠,一样能够灭掉六国,不过因为离阳之外的春秋八国,早早给徐骁灭掉了六个,他顾剑棠就只能无可奈何地跟在徐家大军屁股后头捡漏,那是没法子的事情,谁让他比徐骁年轻十几岁,投军入伍也就晚了十几年?否则大将军顾剑棠绝对不仅仅止步于两国之功,大师此时也许又要忍不住问‘难道不是’了吧?”

老和尚忍俊不禁,哈哈大笑。

便是那个从头到尾听得云里雾里的小和尚,也觉得有趣。

袁左宗会心一笑。徐偃兵也松开了紧皱的眉头。

徐凤年叹了口气,嘴角有些笑意,有些罕见的骄傲,自顾自摇头道:“答案是,也不是。因为换成顾剑棠,他就打不赢西垒壁战役,更打不下当时战败后并非没有一战之力的西楚。”

老和尚不置可否,显然将信将疑。老人虽是西楚遗民,可毕竟很早就辞官做了远在江湖的散人,起初又是喜好清谈不善兵事的文官,对于那场无比壮烈的两国之战,苦痛极深,可是见解未必深刻。

徐凤年忍着笑,说道:“打不赢西垒壁战役,当年是顾剑棠自己说的,而且是四下无人之时,亲口跟徐骁说的。”

有些尴尬神色的老和尚下意识抬起手臂,似乎是想要去摸一摸那颗光头,但只摸到了那到底还是有机会拖住北莽大军,慢慢耗尽北莽国力,是不是?”

老和尚今夜是第三次说此语了,“难道不是?”

袁左宗深深呼吸一口气,冷笑道:“是?当然不是!要知道这次凉莽大战,我北凉也是侥幸才赢了北莽,怎么,大师一听说北凉只死十万北莽死三十,就觉得胜得轻而易举了?不妨告诉你实话,当时三线作战的北凉,只要一条战线崩溃,那就是全线皆败的境地,到时候死得可就不是北凉十万,而是整个三十万边军再加上三十万都不止了!”

徐凤年抬头望着夜色,用自己才能听见的细微嗓音喃喃道:“只死十万。”

袁左宗有些意识到自己的失态,尽量恢复平静语气,“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死结,真正的隐患是……”

徐凤年直呼其名打断袁左宗的言语,“袁左宗!”

袁左宗闭嘴不言,甚至直接摆出闭目凝神的姿态。

————

一场偶然相逢,有些意犹未尽,同时算不上尽欢而散。

五骑缓行,袁左宗突然笑道:“心里舒服点了?”

徐凤年闭眼用力呼吸了一口,好似有那春寒独有的沁人心脾,微笑道:“一口气把满肚子牢骚都倒出来,整个人舒服多了。在北凉就没法子这么说,毕竟跟着我都是受气的人,尤其是二姐和徐北枳这几个,没把我当出气筒就算很厚道了。”

袁左宗笑了笑,但是很快有些隐忧,“因为两淮边军的溃败,又有靖难的旗号,咱们这一路南下都还算安生,可接下来蓟北精骑、西蜀步卒和青州兵马汇合在即,加上离着广陵战场越来越近,吴重轩的北疆大军虎视眈眈,恐怕很快就会有人要跳出来恶心人,以便取媚朝廷,不妨碍大事,但终究是麻烦。”

徐凤年摇头道:“既然决定南下,就不再奢望以后在中原会有什么好名声。”

徐偃兵调侃道:“王爷这两年好不容易帮着北凉攒出一点口碑,多半又要被打回原形了。”

徐凤年撇嘴道:“这种事就不是个事。”

徐偃兵啧啧道:“这话,不愧是北凉王说的。”

袁左宗附和道:“不愧是武评大宗师说的。”

老谍子和张隆景异口同声道:“是啊!”

徐凤年板起脸道:“放肆,都给本王拖出去斩了!”

一阵爽朗笑声,在夜幕中传得格外悠远。

作为佛教祖庭之一,寒山寺一直以“寺小佛大”而著称于世,不同于当年两禅寺的占地广阔和僧人众多,寒山寺在历史上僧人最多也不过百余人,作为开宗三祖之一的宽心和尚,在大奉王朝受到历代君王公卿的推崇,大奉末代皇帝更是对其尊称为肉身菩萨,如今佛门念珠的由来也是宽心和尚最早提出的黄豆计数。这座古寺在硝烟四起的春秋战事中都能逃过一劫,保存完好。但是朝廷只是一纸令下,就这么毁于一旦。

在那五骑消失在夜色中,老僧法显让小和尚提着油灯先行返回土地庙睡觉,老人沿着一条夜露浸靴的小路上独自散步,如同一头在荒野逛荡的孤魂野鬼,过了约莫半个时辰才回到土地庙,不同于先前的小庙冷寂似那坟茔,此时的土地庙竟然在短短半个时辰内变得张灯结彩,辉煌大气,竟有了几分王侯人家的富贵气态,石阶铺锦火炉添炭不说,有一位风流倜傥如谪仙的中年人坐在炉边,身边更有数位貌若天仙的女婢殷勤伺候着。老僧却是见怪不怪的神情,走上台阶,蹲在火炉边伸手烤火取暖,那中年人姿容如画中人,柔声问道:“如何?”

老人摘下皮帽放在膝盖上,轻声道:“比他爹听得进道理。而且自己讲起道理来,也一套一套的,娓娓道来,总之,比他爹徐骁要强。”

老人抬起头,看着这个几乎可谓春秋硕果仅存的谋国之士,“纳兰先生,你真要挑动江南道士子和江湖人跟北凉骑军对着干?就不担心弄巧成拙?我觉得那个年轻人并非可以随意愚弄之辈。真不怕过犹不及?”

被法显和尚称呼为纳兰先生的中年人低头拨弄着炭火,面如冠玉,焕出一种美不胜收的光泽,答非所问,“你们佛家有十六观想,可有观自身一说?好像没有吧,舍身都来不及,何用观想。”

老和尚无奈叹息道:“你啊,比贫僧还像个和尚。”

纳兰右慈冷笑道:“法显,别忘了当年你本该也是洪嘉北奔中的一枚重要棋子,本该去北莽南朝担任佛头,你当时自己也点头答应了,可临了反悔,这笔帐,那人可以不计较,我心眼可没他那么大!”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